jiliangpeihua@126

钢琴教育家王重生(二)

钢琴教育家王重生(二) - 75的青岛人 - 孙基亮网易博客

 王重生1919-2001

王重生,1919年8月19日生于济南,2001年12月26日没于青岛,享年八十二岁。

奇妙的是,逝世那天是圣诞节的第二天,刚刚迎接基督耶稣降生两千年的生日,翌日,上帝就悄然把祂的天使女儿迎接到天国去了。这是上帝有意的安排,是对她一生辛劳侍奉基督的奖赏。

 

王重生先生,一般认为是她是位钢琴教育家,而我却认为她本应是位钢琴家,应是在钢琴艺坛上发挥更大作用,给人带来高级艺术享受的钢琴演奏家。即便是钢琴教育家,我想,她也应该是高等学府的教育家,也不应该是家庭教育家。但,历史的原因、家庭的变故、个性的坚守,使她屈尊选择在自己家中,展示自己的才华,放射自身德艺双馨的光芒。不过,从她的钢琴教室飞出的几百位琴童,走上音乐道路,放飞世界,开创了青岛家庭教育的先河,是她难能可贵和独辟蹊径选择的最好补偿,她当之无愧的是钢琴家教之先驱。

 

这里我要提供给将来深入研究她生平的有识者,一点参考。借用毕加索一生中,以不同的色彩称谓不同时期的分期方法,纵观王重生的八十二年,我想可以以二十年为单位,分为四个阶段:

1.橙色时期: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,光明向上,求学奋进的时期;

2.绿色时期: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,留学归来,拓展事业的时期;

3.灰色时期: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家庭变故,蒙受屈辱的时期;

红色时期: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重获解放,夕照奋进的时期。

钢琴教育家王重生(二) - 75的青岛人 - 孙基亮网易博客

王重生

她的父母王宣忱和孟冰仙,都是美国基督教教会学校出身,王宣忱毕业于登州文会馆大学,孟冰仙毕业于潍县文美女中,笃信基督教。二三十年代,青少年的她,教会家庭的耳濡目染,对她人格的形成和钢琴艺术的追求,起到了润无声的滋润默示和坚实的心理基础;四五十年代,从美国学成归国,在青岛的大中学教英文和音乐,繼之结婚生子,作为具有民主意识的知识女性,开始了她教琴育人开拓事业的绿色时期;从五十年代的三反五反,公私合营,到文化大革命,是她精神遭受创伤苦难的灰色时期;八九十年代,打倒四人帮,改革开放,钢琴教育得到充分发展的枯木逢春辉煌的红色时期。钢琴教育始终贯穿于橙绿灰红期间,构成了她色彩斑斓荣辱并存的一生。她的钢琴生涯,也就是青岛市钢琴教育的历史,她的名字将永远和青岛钢琴教育事业紧紧连接在一起。

钢琴教育家王重生(二) - 75的青岛人 - 孙基亮网易博客

 王重生父母  王宣忱  孟冰仙

另外,她的足迹还涉及青岛教育界,以她优雅的性格编织人间美好的亲情世界。济南小学生活和青岛圣功女子中学,韩国和美国的学校生活,以及回国后的文德女中、圣功女中、青岛大学等学校,教会唱诗班,琴童医生家长以及老年教授英文等经历和接触的人群,结交了许多文化界知识界朋友,构成她的社交圈。

钢琴教育家王重生(二) - 75的青岛人 - 孙基亮网易博客

王重生和青岛文德女中的朋友

1928年,王宣忱在阳信路四号建造这座洋楼,1929年十岁的王重生,随父母迁居与此。除了结婚后在龙山路住过十年,直到2001年去世,在这里住了六十几年。因为王老师,一直在此教钢琴,成绩斐然,所以,这里成了青岛的音乐符号。虽然大门总是紧闭,可每天悠扬动听的钢琴声,从镶嵌在常春藤浓绿叶丛的长窗,飘散出叮叮咚咚的琴声,越过围墙在街道上空荡漾,构成阳信路一带充满诗意的风景线。这座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钢琴教师王重生的家,任时光无情流淌,琴声不间断奏响,成为青岛音乐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音乐圣地。

阳信路、城阳路、济阳路构成的三角地带,是青岛市除了大学路鱼山路之外的另一个文化圈。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这里集中了崇德男中、文德女中、礼贤中学、明德中学等四所教会中学,市立医院、信义会医院、博济医院三处医院、还有圣保罗教堂、济阳路小礼拜堂、上海路中华基督教堂等三座教堂和报社,很多教师、医生、护士、编辑等知识分子都在此居住,阳信路介于崇德男中和文德女中之间,来往行人大多数是上学的老师和学生,充满了浓浓的学校气氛。在文德结交的焦墨筠、罗秀荷、栾淑秋、王季娴、梁传琴都是名牌大学毕业,知识女性的佼佼者。她被推举为圣功女中校友会主席。她多年来侍奉于上海路教会和江苏路教会唱诗班,结识邓余鸿、吕超清等音乐精英。

 

由于家庭和环境影响,使她养成温文尔雅、敦厚宽容、彬彬有礼、真诚待客的性格,是典型知识型的新派女性。她思想新潮,崇尚自然,热爱生命。工作侍奉之余,喜欢到郊外,到空气清新处,到海边,享受大自然的恩惠。平时骑自行车上下课,每到星期天,上午做礼拜,会见教友,下午就要和朋友到八大关一带的松林、海滩、草地或去游泳,或去野餐,或去海边岩石消闲散心。她的游泳技术也很好,据说可以游三四百米。即便在那腥风血雨的风暴时期,她也总是找几位同病相怜的落难朋友,一起到海边相聚,相互倾诉心中的苦闷和苦难。

 

孙基亮 二松堂 2017.5.22.

 


 


 

评论